豐田是目前日本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最成功的汽車公司,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今年豐田股價表現驚人,大漲近25%,特斯拉今年倒是Dogecoin price prediction跌了34.6%,豐田對電車不屑一顧的態度,似乎有他的自信。
利潤持續成長,創下歷史紀錄,豐田也考慮給員工加薪,業績成長還有餘力,這給大家釋放了非常正麵的訊號。
但在這一切背後,豐田在中國市場卻節期敗退,去年就已經宣佈降低產能,今年的前兩個月,銷量榜排名更是直線跳水,中國消費者都認為豐田在走下坡路,但他們如果能看看豐田的股價的話,應該是啞口無言的。
冷熱不均的背後,該如何看待豐田的價值?
一、立足日美
從豐田的銷售量看到,2023財年(從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豐田全球賣出了1055.8萬輛車,其中中國市場並非豐田最大的市場,可以看到北美、日本纔是豐田的大本營。
日本市場,作為本土市場,非常穩健但不具備太大成長空間。SPELL USDT極度狂熱的民族品牌信仰,其他國家的汽車品牌幾乎很難在這個地區生長,奔馳都進不了前十名。
日本目前的人口和經濟狀態,汽車消費熱潮不大可能出現,這就是基本一個純產利潤的穩定市場,2024財年,日本區的銷量增速大概是3%左右。
北美市場2023財年貢獻的銷售成長最多,實現了10%+成長速度,北美嘛,就是美國和加拿大,其中美國市場幾乎是豐田最大的市場。比中國和日本都要大。
美國2023年汽車市場從後新冠復甦過來,表現不錯,年增16%,豐田的成長速度以2023年全年口徑算6.6%。不算是跑贏市場,看起來比美國區第一的通用差了一點。
但要看到最新一個季度表現,豐田開始加速,其中,Q4成長15.4%,而通用隻有0.4%,特斯拉22.9%,2024年開年以來,北美市場更是表現淩厲。這應該是上調全年業績預期的主因。
歐洲市場之於豐田,銷量不算特別大,比特幣價值ptt但成長速度與美國相當,也有10%,考慮到歐洲汽車產業的保護主義和日本市場對待歐洲品牌的態度,豐田在歐洲能取得這樣的銷售已經相當不錯。
歐洲跟美國的成長同步,背後應該有著相似的原因。
亞洲市場表現一般,預估2024財年幾乎0成長。這個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就是國內消費者所看到的現實。
可以說,日本歐洲美國市場的表現,撐起了目前的豐田,中國區表現不佳,但瑕。
二、業績加速成長?
看完了其業務的地區表現,結合上修的業績。就可以推斷,歐美國家消費能力最高,經濟表現不斷超預期,憑藉這兩個市場的成長獲得了更多利潤。
可以看到的是,2024財年業績預期中,豐田銷售預期比之前有所降低,但是提升了2024財年的營收和利潤預期。是因為,日本市場銷售成長不如預期,反倒是歐美好於預期,最後帶動了營收和利潤率提升。
其中,淨利率上升到了10.3%,在全球範圍內出類拔萃,豐田的車集中在中低價格帶,並非奔馳寶馬這樣的公司可以享有高的毛利率。
314億美元的利潤,在全球市場裡遙遙領先,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利潤創了歷史新高,在過去的10年裡,豐田調整匯率後的業績,從未超過300億美元,年比2023財年,也就是新冠仍存的低基數時期,利潤幾乎翻倍,是業績的新高推動了其股價新高。
銷量提升不如利潤提升,是很有含金量的,古往今來能交出優秀銷量數據的汽車公司很多,但優秀利潤率的很少,在中國,新勢力加各種各樣的高端功能,不計成本,隻為獲取銷量。然而要虧錢才能賣出東西,這不算什麼本領。
豐田的利潤率優勢非常明顯,通用、福特、賓士、大眾,stellantis,pi幣能賣嗎2023年的利潤率分別為5.73%、2.5%、10.2%、5.8%和9.8%。就連賓士的利潤率都達不到豐田的水準。
這幾年裡日圓匯率不斷下跌,對於這種日圓收入比例高的公司來說,調整美元後的業績還能新高,是具有非常積極的含金量的,當然,正如上麵所看到的,歐美市場的強勁表現肯定是最主要動力。
在利潤率新高之前,豐田常年的淨利潤率也能維持在一個不低的水平,這與其獨步世界的精益生產方法來控製成本有關。過度精益等於偷工減料,豐田已經出過幾回事了,但是在事故之後,消費者依然用腳投票選擇豐田,其故障率及保值率依然在統計上有優勢,說明其獨特的優勢依然存在。
如圖所示,長期可靠性,低故障率轉換成了二手車銷售保值率,豐田車加價買,轉手不虧已成美國市場的印象。
三、巧合還是預兆
過去的優勢已經看得很明白了,當下對豐田最好奇的是,利潤新高背後,歐美國家市場演繹了怎麼樣的趨勢?
豐田的老闆公開場合多次說過不看好電動車,但說的恐怕是純電車,我們看到豐田的銷售分析裡麵,豐田認為自己賣出了將近37.3%的電車。相較於去年比例大幅提升了8%。大家說豐田死守燃油車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混動也是電車。
目前全球消費者是普遍認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但充電網和電池技術迭代不夠,所以純電滲透不上去,特斯拉在美國絕對是最受歡迎的汽車品牌了,但是大部分消費者最後都因為續航力補能問題放棄。
這個趨勢就被豐田把握住了,豐田在北美市場已經推了十幾年的混動車,現在這麼猛烈的增長,不太可能是車型的重大突破,是承接了這部分思維轉換的紅利。
如果特斯拉能開發混電車型,憑藉智慧駕駛和三電技術這塊的優勢,補全續航缺點,很容易就會對豐田形成降維打擊,豐田在中國市場10-20萬市場是被誰打下來的,答案就是比亞迪的dmi。所以說,豐田的增量,坦白說是特斯拉給的。
2023年美國新能源車裡麵,混動(PHEV+HEV)成長100%,純電30%。歐洲也是類似,出現了一條ev滲透率不升反跌,混動穩定成長的曲線。
很可惜,特斯拉並不想做混動。
其餘的汽車公司,論純電動車的技術還不一定有豐田好,不可能推出能降維打擊的混動車型。
這個趨勢跟中國過去所發生的一致。比亞迪和理想的銷售成長最好,它們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混動。
2023年,中國純電滲透不上去,混動來加速。如果中國電車趨勢領先全球其他地區,歐美落後一個版本,現在歐美就是進入中國2023年年初階段。 Q1應該可以看到歐美眾多下注混動的汽車公司表現迅猛。
隨著充電網路普及,中國純電佔比已經開始回升。但這個問題在歐美不好解決,混動汽車承接電動化成長的趨勢也許會更長。
而中國市場的豐田表現不佳,原因就是出現了電動化理念比它好的公司以混動來競爭。
豐田憑藉著成本優勢,能夠扛到現在不跌,但是比它弱一點的公司,早就扛不住了。今年以來,國產公司還大幅降價,這下豐田也不得不慌了。
過去的豐田總拿可靠性說事,灌輸一輛車開20年,而電動車壽命隻有10年不到,最後即使售價貴點,年均用車成本還是隻有電車一般,現在比亞迪競對車型直接降價到豐田的一半,無論是配置還是動力性能都更好,那即使隻能用一半時間,換著開用車成本也一樣了。然而這20年裡,消費者可都能享受到更好的配置。
雖然豐田的中國業務沒有日本美國重要,但是啊,銷量在前,業績在後。
從下表也能看到,2024財年,中國業務貢獻的利潤比美國還多,坐實了過去說的黑點,中國減配,美國良心。所以說,如果豐田中國下滑,對業績的影響絕對是不小的。要知道2024年,很可能就是第一個豐田中國負成長年。
不過現在原本獲利較低的歐美區,因為混動趨勢,快速成長業績,就算中國區業績降到0,也抵不過這兩個的增量。從速度來看,目前歐美區因混動受歡迎的業績成長增速要比中國區的下滑速度要快,所以,短期內,業績還是會繼續成長的。
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豐田的利潤高,其中日本地區佔了最大,比中美歐加起來都大,出海當然是豐田的標籤,但出海貢獻業績比想像中小。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汽車保護主義,豐田的高利潤,還有一個核心原因,那就是日本汽車市場的極度排外性。在歐美,它們還是充當一個良心公司的角色,中國公司想要出海獲得成功,就不能避免地承擔這個角色,同時,不要有過高的業績預期,而要想出利潤,關鍵還是在本土市場做到極致。
而豐田亞洲(主要是中國)賺的比豐田北美都多,這看起來相當彆扭,人均收入可是有著5倍以上的差距。
中國的汽車保護主義過去嚴重不足,是豐田能在中國賺得比美國多的原因。往後看就不那麼確定了。但即使把中國業務利潤歸0,豐田日本的利潤長期仍能維持它公司的價值。
四、結語
所以對於豐田的成長突破,不算很意外,電動化趨勢必然,初步滲透瓶頸後,純電車滲透將轉移到混動汽車,現在豐田作為全球範圍內的混動優勢公司,到了這個階段,業績成長理所當然。
而基於日本汽車市場極度排外,且精實生產維持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競爭優勢,豐田的利潤都是有底的了,幾乎可以說是全球汽車公司中最具有投資價值的。憑藉中國市場表現來判斷其命運還是很不全麵的。
唯一能給豐田製造大麻煩的,還得是電動化思路領先的混動汽車公司,這裡包括放下身段的特斯拉、成功出海的中國公司,一夜開竅的賓士大眾。
否則,豐田仍然有能力保持領先,但即使出現這樣的麻煩製造者,受傷最嚴重的,仍然是那些成本控製、混動及電動車開發能力不如豐田的公司。
還是那句話,汽車業投資隻看利潤。